焦点期刊
在线客服

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

投稿邮箱: 941198995@qq.com

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稳步推进语文课改

时间:2014-09-25 19:51:00 阅读量:0次 所属分类:教育论文

语文素质教育是“以面向全体学生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,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”。新课标颁布后,广大语文教师遵循新课改理念,采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注重学科渗透和新教学手段的运

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稳步推进语文课改
 贾素霞
语文素质教育是“以面向全体学生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,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”。新课标颁布后,广大语文教师遵循新课改理念,采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注重学科渗透和新教学手段的运用,不断探索实践,使教学模式百花齐放,教学方式不断创新,“成功教育”、“愉快教育”、“情感教育”等都做出了可贵探索。但是,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,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,结合实践经验,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,我认为目前语文教改中要处理好六方面的关系:
一 新教法的使用与传统教学方式借鉴的关系
传统语文教育有着鲜明民族特点,积累了许多经验精华,是灿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今天的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,有意识的借鉴传统教法,合理有效地运用,而不能完全排斥。譬如:新课程倡导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学习方式,是针对过去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否定,但并非拒绝。在学生难以理解、理解不准甚至有误之处,就需教师深入浅出的点拨讲解。实践告诉我们:只让学生探究而没有教师精讲,学生的思维不易深入;只让学生体会而没有教师引导,学生难以创新;只让学生感悟而没有教师点拨,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广。教师要重视、研究新教材,开发课内外资源,立足实际创造性地理解使用,用活、创新、超越文本,使语文教学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二 教学形式多样性与实效性的关系
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总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,激发学习兴趣,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。我们也应该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,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,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,激发学习兴趣,谈话式、探究式、启发式、发现法、讨论法、暗示法、合作法等都可运用。但必须在遵循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,既注重形式创新,更追求实效性,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,指导学生运用比较、分析等多种方法,提高观察、思考、创新能力,使学生真正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。
三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与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关系
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,就是培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具有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,最终使学生懂得如何认识社会,如何做人。学生毕竟是逐步成熟发展的人,生理、心理及语言能力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,总的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。突出学生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,教师毕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组织者,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。而各级段的学生无论阅读、理解、还是分析能力都不同,只有根据不同对象、内容、课型因材施教,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,忽视学生发展现状的热闹教学,只会虚有形式,误人子弟。所以,课改实践中教师要胸有成“度”:各课的教学目标,都定下了该课应达到的目的,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,做到心中有数。在教学中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抓住关键,有的放矢。同时也让学生清楚教学目标,师生密切配合,共同完成教学任务。总之,既要不断探索语文教改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,又要根据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。
四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关系
早在春秋时,大教育家孔子就充分认识到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理性的重要性,在教学中“以人为本”,注重人的全面发展。现代语文教育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,也必须提倡以人为本,重视个性发展,让学生既学“文”,又学做人。新课标指出: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“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。”它承担两大任务: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、感悟, 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,受到熏陶和感染;二是让学生掌握有关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方法,形成能力。工具性是强调它的形式,人文性则侧重于内容,两者与生俱来、相辅相成、不可分割,它们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性。抛开“工具性”,会忽视“语文”的掌握与运用,使语文学科的设立失去意义;抛开“人文性”,则会使学习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情趣。我们既反对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的“热闹教学”,也反对只讲知识、技能,而舍弃思想、情感等人文思想的工具化教学。真正科学的做法是:坚守学科本位,从工具性入手,按照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,准确把握课程基本特点,科学组织教学活动,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,既注意吸收人文内涵,培养良好学习态度,丰富学生情感体验,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,探究学习方法.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,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构、和谐统一。
五 语文教学的眼前利益与学生个体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关系
随着时代的发展,对人才需求越来越注重能力,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,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,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,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、情感与态度、过程与方法的综合,遵循语文知识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,立足学生长远发展,营造“大语文教学”氛围,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整合,注重“能”的培养。使课内与课外、语文与其它学科、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,实现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、阅读写作结合,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看报、欣赏影视、标语、广告等了解社会,丰富语言积累,提高写作水平和整体感悟能力,使理解能力逐步增强,道德情操自我完善,身心健康发展,整体素质全面提高。
六 偏重学业考试选拔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
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两层含义:一是全体学生提高而非部分提高,二是提高全面语文素养而非部分素养。新课标确定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,与择优选拔的中高考目标有根本的不同。21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,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就必须造就有较高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。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特长生,但只培养少数特长生远远不够,我们必须面向全体,使学生都学有所长,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因此必须纠正长期存在的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,因为它不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,为应付考试扼杀学生个性,抑制学生创造力。在我国历史上,孔子是第一个自觉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,他善于针对学生差异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,以培养其个性特长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因材施教,面向全体发展个性、培养能力。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,就必须面向全体,按照课标要求,科学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、内容、次序,巧设疑点,激发灵感,选择灵活教法,让全体学生参与,促使人人思考,个个发言,避免教师和尖子生反复“表演”的现象,使各阶层学生整体提高。
综上所述,语文需要教改,但改革应循序渐进,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,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,辩证的方式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去学习、研究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,扎根传统,立足现代,面向未来,在继承中不断发展、突破、创新,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为学生接受,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,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一定会硕果累累。


 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133lw.com/lunwen/jylw/3226.html